知乎上有人问过一个问题:人为什么要看历史纪录片?
有个高赞的回答是:
你觉得过不去的事情,纪录片中的古人早在几百年前就经历过;
你怎么都看不破的迷瘴,他们也早已有了应对之法。
央视这部新出品的纪录片《宗师列传·大唐诗人传》,就把语文课本里李白、杜甫、孟浩然等11位唐朝诗人的人生经历,一一呈现在了观众面前。
看懂了他们的人生故事,你便能知道如何解决困扰你的难题,再多的内耗,都将不药而愈。
1
如果你觉得人生不幸
命运多舛,就去看看王勃
这世上,总有一些人觉得自己的人生充满不幸。
他们认为任何困难都是上天对自己的刁难,任何痛苦都是阻止他们前行的绊脚石。
却不知,早在1000多年前,就有一个人经历了他们根本无法想象的坎坷命运。
纪录片中说道,王勃的一生只有短短的27 年,如烟花般短暂,又如山路般崎岖。
他少时便被人誉为神童,17岁时又被授予“朝散郎”的职务,捧上了国家的铁饭碗,可谓是风光无限。
然而登高必跌重,王勃命运的转折很快就来了。
在一次斗鸡比赛中,他写了一篇《檄英王鸡》文,引得竞相传阅。
可唐高宗本就对斗鸡非常反感,看了王勃的文章,更是火冒三丈,直接将他赶出了长安。
王勃的人生迅速从高峰跌到了谷底,他心中的阴郁可想而知。
之后几年,王勃一直在各地游荡,寻找可再次入仕的机会。
名将裴行俭看中了王勃的才华,便再给了他一次机会,让他补官。
没想到,王勃又因此卷入了“私杀家奴”案中,差点被杀。
好在恰巧碰上天下大赦,这才得以逃过一劫。
面对这诸多的变故,王勃抱怨命运了吗?
没有。
他说:“北海虽赊,扶摇可接;东隅已逝,桑榆非晚。”
只要心中有期望,一切就都还来得及。
只可惜的是,还没等王勃再出发,他就溺水身亡了。
不过,王勃的处世态度,却能给身处黑暗的我们一点启发:
人生海海,没有谁,能够轻松抵达人生的彼岸。
但若一直抱怨命运,我们便只会在原地挣扎。
若坦然接受生活浪潮的拍打,我们才有可能借助浪潮的力量,横渡苦海,登临彼岸。
记住:生活里永远藏着生生不灭的希望,只要你不放弃,你遇到的所有不幸,都会转化为好运。
2
如果你觉得无人理解
倍感孤独,就去看看李白
杜甫在《梦李白》里写道:“冠盖满京华,斯人独憔悴。”
这十个字,写出了李白潇洒、豪放、浪漫的背后,虚无、寂寞、无人理解的痛苦人生
纪录片《李白篇》中,讲了李白少年、中年、晚年三个时期的人生理想。
20岁时,他说:“大鹏一日同风起,扶摇直上九万里。”
42岁时,他又说:“仰天大笑出门去,吾辈岂是蓬蒿人。”
57岁时,他仍在说:“愿将腰下剑,直为斩楼兰。”
李白一生的梦想,就是建功立业,兼济天下。
然而,他这个梦想,一生都没有得到别人的理解,也没有机会可以让他去实现。
他离梦想最近的一次,是他凭着才气成为皇帝的座上宾。
那时他以为,自己的抱负就要实现了。
然而,皇帝却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写写清词的御用文人,不肯重用他。
李白不甘心过这样的生活,忍耐了一年后,他就决然离开了。
此后,李白一直游历各地,登山临水,寻幽访胜,慢慢学会了与孤独相处。
哪怕只是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山中,李白也会说:相看两不厌,只有敬亭山。
其实,哪里是山懂人的感情,只是他已经学会了与孤独和解,觉得天地万物皆可与自己为伴。
再孤独的日子,也能被他过出诗意与清欢。曾听过这样一句话:“孤独是生命的底色,每个人都是奔走世间的独行客。”
我们既然生在世间,就会不可避免地与孤独交锋。
身为独立的个体,他人也自然不可能完全理解我们。
总会有一些时刻,我们会陷入孤寂之中,倍感痛苦。
这个时候,你唯一能做的,便是接受生命的孤独。
就算无人相伴,你也可以活成自己的灵魂伴侣,在孤独的岁月里,感受生活的清欢与温柔。
3
如果你觉得生活苦不堪言
熬不下去,就去看看杜甫
杜甫的一生有多苦呢?
有人说:“看杜甫的人生,读杜甫的诗,你会觉得杜甫的身上,写满了一个成年人一生的悲欢。”
纪录片中说道,杜甫也曾出身名门,他的青年时代,是在盛唐社会中度过的。
然而,等他一头扎进社会里时,他就经历了数不清的磨难。
先是科举考试,几次都没考上,再之后,一直支撑他经济来源的父亲,也溘然长逝。
杜甫不得不独自扛起生活的重担,为此,他只能四处奔走,赠诗献赋,以求得到一次权贵举荐入仕的机会。
多年以后,他终于得到了一个管理门禁锁钥的职位,然而安稳日子还没过几年,安史之乱就爆发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