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以说七零后作家他们的文学观,甚至他们与电影的关系,我相信是非常敏锐的。

上下滑动观看王导详细发言

曹寇

谢谢王超导演的肯定。我不知道我能不能代表七零后作者,我个人大概其实是跟网络一起起来的,中国开始有互联网的时候,才打开我们所谓的“任督二脉”。

因为什么?其实在网络出现之前,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娱乐方式,我们只好拿纸质书整天看书,等我们成人的时候,他们讲的八十年代的“文学热”已经退去了。

等我们长大的时候,人们主要是下海做生意,人人都在关心挣钱,没人关注文学,我甚至记得电影院都没有什么人,没有不像现在的电影院。我记得以前去大华电影院看电影,电影门口站着很多妙龄女郎,美其名曰是专门“陪人看电影”的,那个年代的一些电影院,其实根本就是一个风月场所,大量的电影院都倒闭了。直到《泰坦尼克号》上映,引发了一波热潮。

后来基本上很多人家都接上了宽带,比如我当时就接了宽带,在我看来很多同龄人都在写作,那是一个BBS的时代,我们写了作品就贴在网上,那会儿没有现在这种版权意识,同好之间,互相点评、互相吹捧或者互相咒骂,应有尽有,反正那种交流是极其纯粹的,没有任何功利所在,功利是后来才发生的。

于奎潮(主持人):

BBS时代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

曹寇

在我印象当中,就是在BBS时代,中国才开始有了院线以外的独立电影。我觉得独立电影和网络基本上是同步出现的,也就是在大概二十年前,我在网上看到了王导的《安阳婴儿》,那时候到看的是一个剧本,当时非常震撼。

《安阳婴儿》电影海报

《安阳婴儿》仍然有五零后六零后的民族的、集体的那种文化的关怀,但是它也有在超越这些东西,提出了个人的,趋向于人性内部,或者说精神层面的一些东西。我记得在剧本的结尾,甚至有一点那种神圣的感觉:车厢中射下一束光照射在一个婴儿的身上,最后让我感觉到有这种宗教的神圣感。

《安阳婴儿》是真正带有作者意识的电影,我觉得是跟网络,就像我们使用的那种BBS是差不多同步出现的。

至于现在就很难说了,现在基本上中国的作家都爱看电影。我遇到同行的时候,我们很少聊文学,主要聊最近看过什么好片子。甚至可以这么说,当代有的作家基本上是靠电影来获得灵感或者启发之后,才去写小说的。他们文学上的突破,甚至并非通过生活获得,而是通过电影。

四、电影与写作

王超:

电影滋养了现在的小说写作,至于这个现象,它的好坏、它是否成立、它是否具有价值,这是以后的事。我只说现在,它确实有这个现象。其实我现在倒不是太看电影,有一件事情我是坚持做的,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文艺出版社都出了“短经典”系列,这个系列我是一直追逐的,因为我们也没有太多时间读长篇,这个系列倒是真的是给我很大的一种促进。

我偶尔也看一看中国的小说,因为我电影看的还是多,我有时候看到一部作品,我就能意识到它的创作动机来源于哪部电影,有一天我跟一个文学编辑聊天,他说是吗?那要把把关。我说:没关系,只要它本土化,现在又是一个后现代的时期,在本土化的过程中,自然会做一些改装的,这就很好。

其实在2000年的时候,罗伯-格里耶到中国做了一次演讲,这次演讲的集子就是《我的电影观》,是薄薄的一个小册子,现在已经很难买到了。这本书其实影响了中国很多年轻的作家,这个时候还挺轰动的。

阿兰·罗伯-格里耶肖像

2024 iliulians.cn 冀ICP备2001471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