曹恺
我们今天讲到中国独立电影,或者一般讲到这种独立电影的文化运动的时候,我们喜欢用“浪潮”这个词对吧?比如“法国新浪潮”、“香港新浪潮”等等。中国电影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,到大约2017年这个阶段,我把它称之为是一次“浪潮”,叫做“中国独立电影浪潮”,它的本质实际上还是一次文化运动。

如果我们回头看此前的文化运动,我觉得“中国独立电影浪潮”是八十年代文化启蒙运动的一个延伸,八十年代的文化启蒙运动与文学密切相关,文学是它吸取养分的根源。说到八十年代的文学作品,我们大概都会想到朦胧诗。今天下午我刚看了《孔秀》这部电影,其中有一幕是在朗诵舒婷的《祖国啊,我亲爱的祖国》。

舒婷肖像

那首诗现在可能看来真的不觉得有什么特别,但是当时在八十年代中期的时候,当时的我还是一个中学生,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还是很有触动的。同理还有舒婷的其他诗作,比如《致橡树》和《双桅船》,还有舒婷与北岛互相问答的两首诗:《一切》和《这也是一切》。这两首诗我是一块看的,当时对我来说,具有很大的冲击力,因为它们和我在课堂上可以读到的诗歌是完全不同的。

在去年年底,我正好写了一篇关于中国独立电影的文章,我当时也谈到了这个观点,文化启蒙运动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技术递进的过程。文学所需要的条件是最简单的,一支笔和一张纸,你自己就可以完成一个革新了。那么接下来是什么?从技术的复杂程度来说,是绘画。绘画需要画笔和颜料,需要经过一定的技术训练,在文化启蒙之后,紧接着出现的是八五年的美术新潮,再到八九年的现代艺术大展,再到九十年代的现实主义、泼皮绘画等等。

那么再来是什么?是音乐。它相比于美术,我觉得要更复杂一点,对基本功和技术的要求更高。音乐就涉及到歌曲的歌词,它也跟文学有紧密的关联。先锋音乐和摇滚音乐,从八十年代初期开始,发展到九十年代末的时候,当时出现了一个技术上的突破,那就是家用摄像机的普及。家用摄像机的拍摄效果已经可以达到电视台的播放标准,大家缺乏创作工具的问题得到了解决。

所以电影是启蒙运动的最后一个选手,它是一个综合体,是包含了文学、美术和音乐的综合体。

王超

我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场景。2000年的时候,我在北京一个酒吧里面,我看见朱文向我走来,他很大声地说:“我要拍电影了!”,你要知道我们那会儿的文艺青年,声音是很大的。一个年轻的知名作家,在北京一家电影人聚集的酒吧里面,大声地说出自己要拍电影,这毫无疑问是一件大事。而后来,他果真拍了一部非常好的电影《海鲜》。然后这就引出了一个问题,也是之前有很多记者采访中问我的问题:文学跟电影在我心中的位置分别是什么样的?

尽管我是一个电影人,拍了一些电影,但是如果要我回答,我是出于什么样的精神冲动来拍电影的?可能不是依靠电影的精神,为什么我说不是依靠电影的精神?其实是因为它不具备经典性,电影的出现并没有多久,真正能形成一种精神性和经典性,能够给你一些永久的,或者说根本的一个驱动力的是文学精神。新浪潮运动的一位大将说过,他说电影这点事儿,只需要四个小时就能教会一个人,但是教给你以后,你如何去运用电影的这套技术方法?这就不是电影能教给你的了,可能就是文学、艺术、音乐的修养来去教你怎么使用。

今天我回到南京,回到我的根、我的文学的滋养地,我感觉我自己也有点像电影的女主角孔秀一样,也会在下班的时候看文学名著,就在这里,就在南京。八十年代的时候,南京的书香气息是自发性的,我记得在鼓楼广场,我加入了一个小诗社,不像在座的你们都是大诗人了(笑),我们的小诗社就直接在鼓楼广场上拉起一个铁丝网,然后把各自的诗稿挂在网上,给大家评论。

2024 iliulians.cn 冀ICP备2001471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