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3月8日,王超导演的新作《孔秀》迎来了全国上映。这部电影叙述了一位80年代的女性孔秀绵延15年的生命史,她跟随着尊严和人格的指引从婚姻中出走,在那个文学精神勃发的时代,坚持不懈地阅读、写作,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想,发表了属于自己的小说作品。

在电影《孔秀》上映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9日的19点,我们邀请了导演王超,及其友人韩东、毛焰、曹寇、何平、曹恺、傅元峰、李黎、于奎潮与我们一同追念了那个属于诗歌的年代,回望青年时代,能够醉心于文艺的时光,就是最好的时光。

王超《孔秀》映后分享会回顾

电影与文学的平行时间·从南京到北京

王超《孔秀》映后分享会

于奎潮(主持人):

做完了开场白之后,我想给大家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嘉宾:著名导演、作家、孔秀的导演和编剧之一——王超老师;当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小说家和诗人之一,同时也是一位编剧和导演——韩东老师;当代艺术与电影的实践者和研究者,录像艺术与实验媒体艺术的创作者——曹恺老师;七零后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、南京市作协副主席,也是一位编剧——曹寇老师;八零后的诗人、小说家,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——李黎先生;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的教授、作家——沈晓平老师;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独立电影人——杨弋枢老师;还有来自山东大学文学院的杜鹏先生,大家欢迎。

一、文学与电影

导演王超

王超

对不起,于老师。我其实挺想多谈谈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。因为大家,至少说在座的很多读者朋友,他们可能没有看过我的电影。我们在这里谈我的电影,好像有点在这儿自说自话的感觉。最重要的是,我想回避你刚才的问题,为什么?因为我已经回答过无数遍了,记者们在采访我的时候问的都是你问我的这些问题。

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在现场,这是一个周末,我从门口进来的时候,在门口就看见好多读者在拍照留念。张瑞峰(先锋书店轮值董事长)告诉我先锋书店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,然后我今天在看见后面的读者朋友们,在望向我们的表情,其实就是我在二十年前甚至三十年前的表情。

刚才于老师忘了去介绍我最重要的一个身份:我是南京人。我对五台山这边很熟悉,在我的电影(《孔秀》)里面,后四十分钟都是在向文学致敬。我拍了新华书店排队买名著的长队,拍了新华书店的读书角,大家在这里背诵普希金的诗,手捧着《忏悔录》,这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所特有的那种情景,跟我今天坐在这里,感受到的这种气氛是特别地相似。

八十年代的时候在南京,作为影迷,像文德斯的《德克萨斯的巴黎》,我是在南京的大华电影院看的。特吕弗的《最后一班地铁》,我在大华电影院一连看了三遍,法斯宾德拍摄的《莉莉玛莲》,我是在夫子庙的工人剧场看到的,我们都觉得八十年代南京的文化生活是非常的诱人的。

《德克萨斯的巴黎》海报

我记得1983年的时候,北岛在《上海文学》发的一组诗,它的前言中就大谈爱森斯坦,北岛说自己的诗受到了爱森斯坦电影理论的影响。后来我有机会与北岛见面时,特意问起这件事,他说早期读过爱森斯坦。在读北岛的诗歌时我总是很自卑,因为我写的诗不是这样子的,我最不擅长的就是使字与词、意象与意象,像涌动的蜜蜂一样,形成一个漂亮的队形,我搞不了。因为我看杯子就是看一个杯子,我就死死地看着这个杯子,我得去描述杯子。

后来在《世界电影》杂志里,我发现了巴赞。巴赞的长镜头理论,以及克拉考尔的物质还原理论,与我的观察方式不谋而合。后来我又发现,好像这两种理论也很符合韩东老师他们这些诗人的观察方式,我觉得这些理论更现代,于是我又重新获得了信心。我对我的电影的信心,往往都来源于一种观察方式,来源于一种感知方式。

我有一个问题想问韩东老师:作为一个诗人,在八十年代你是怎么看待文学和电影的?

导演王超和诗人韩东

2024 iliulians.cn 冀ICP备2001471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