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,原来,在成为电影制片人之前,方励就是海洋科学领域的大佬了,他1982年毕业于华东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专业,曾自主创业从事地球探测和海洋调查技术装备的系统集成、研发制造工作,不仅是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水下机器人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,还是2002年大连5.7空难黑匣子的成功打捞者,“蛟龙”号深海载人潜器系统建造参与者,海军LR7深潜救生艇设计与建造参与者……

好家伙,专业也太对口了,在电影界,除了詹姆斯·卡梅隆,也没有第二个人能与方励竞争沉船这个题材了。相比于泰坦尼克号,这艘船涉及的线索更多,国家和地区也更多,角度更多变,故事也更复杂。

而方励选择了用自己作为珍珠项链的线,用第一人称的视角娓娓道来,把复杂的故事穿针引线,竟把这个繁杂的故事讲得条理清晰,生动感人。

借由沉船的发现,关于船难的幸存者和后人的信息也一点点浮上水面。方励开启了详细的访谈,名单从最初历史学家托尼给的20人,扩充为1800多人,他寻访了超过380多个家庭。

因为一点点线索,他开始不断在地球对面奔走,美国的亲历者、英国的亲历者、香港的、日本的,甚至为了寻找里斯本丸的船长,他还在日本花钱找了侦探社,后者也非常专业,很快为他找到了日军后人。

可以说,就这一事件,方励穷尽了所有能够找到的线索,并且进行了详实的记录。

方励甚至在电影的最后把所有船难的名单都列举了出来,这样的史料价值,已经让这部电影的意义超越了电影本身。

这样的记录方式,只有带着科学家的严谨才做得出来。

在科学严谨的考据和精巧简洁的叙事之外,是方励打捞出的随历史洪流而沉浮的一群人的悲欢离合。

这种大历史下的动人故事,是超越政治和文化隔阂,能够让所有人动容的。

一位老奶奶抱着有点崭新的娃娃,那是父亲送给她的玩具,半个多世纪过去了,小女孩已经满头白发,但娃娃仍然精心地保存着,仿佛奶奶和父亲之间的感情从未随时间而蒙尘。

一位老人珍藏着太阳眼镜镜片中嵌入的母亲照片,那是在船上作为战俘的父亲,为了活下去和妻子团聚,从火中把照片抢出来,又打掉了日本兵的眼镜,才把照片保留下来,经过水泡火烧,照片依旧。天知道当时年轻的战俘是如何把这张照片带回到家人身边的。

2024 iliulians.cn 冀ICP备20014711号-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