也知道了她的众多秘密。

儿子送来的鞋子是不合脚的,来人心里的算计是面上盖不住的。

嘴上轰人走,心里盼人来,不失落是假的,寂寞是真的。

自然也看到了她的坚强和懦弱,有力与无力,受害与加害。

为人儿女,被重男轻女的父母随意许婚给赌鬼,不得半分家中财产。

为人姊妹,只被允许付出。

一旦触及金钱利益,就被亲兄弟呵斥「外姓人不要再来」。

为人妻,赌鬼丈夫早死,孤身拉扯子女。

为人母,被算计也无言包容,得绝症都似乎没有恐惧还反过来安慰子女。

最可悲的是,没有自己。

只有到了梦中才敢又疼又怕,孩子一般呓语哭喊着:

「爸爸妈妈,来接我吧,我害怕。阿公阿嫲,你们在哪里,我想死,想死。」

这样的「看见」里,阿安开始为姥姥不平、担心、可怜、又恨铁不成钢……

情感的转变悄然而至,却又耐人寻味。

你无法概括这是良心发现后的弥补,还是家人本真关系的复燃。

也无法辨别这是所谓的孝道,还是人与人之间最质朴的善意。

只知道真实的细节与立体的呈现,成就出了观感的丰富层次。

眼泪也自然地随着细腻的生活流涓涓而出。

而眼看亲人的生命已入倒计时,阿安的暴富计划难以纯粹。

殊不知,一切已被姥姥知晓。

虽然又是一例「华人文化」在别处输出成功的案例。

但这次,最大的感触已经不是羡慕惋惜了。

而是惊叹,怎么人家的票房冠军是这样的电影。

这样平心静气、朴素踏实的电影。

你瞅瞅咱们的,全在「反转」「尺度」「杀来杀去」上较劲。

在「犯罪天堂」东南亚,一次次疯、爆、狠出新高度。

结果现实里的东南亚,在为姥姥哭泣。

当人家在用真实的人物与故事踏实叙事时,咱们在写热搜式剧本,短视频化电影。

用人设代替人物,冲突掩盖逻辑,高效算计观众。

但若是真要比起「大胆」来,又实在尴尬。

看上去,《姥姥的外孙》只是讲了一位老人从绝症到去世这段时间的故事,叙事野心并不大。

但细节上,又处处冒险。

比如,用当代颇具争议的家庭经济学挑战传统价值观。

不宣扬孝道,不颂扬牺牲,也不「洗白」陋习。

姥姥自己也是重男轻女腐朽观念的受害者,却一样将金钱家业传给儿子。

再由二女儿对着这讽刺的代际创伤,略带质问意味的无奈叹息道:

「是啊,儿子继承财产,女儿继承癌症。」

还有演员选取,也惊人的大胆。

马群耀确实是泰国鲜肉顶流,但姥姥的扮演者乌萨·萨梅坎姆却是首次演戏。

经验之外,镜头也是真敢对准一位老人。

实不相瞒,大环境青春崇拜的侧面,便是对老弱叙事的失焦与抛弃。

以老年人为主角呈现其困境的片子,市场反馈都不乐观。

可以想象,纵然有顶流助阵,《姥姥》的故事仍算是冒险的。

导演帕特·波尼蒂帕特拍完这部片原本已经打算退圈了。

谁料市场反馈如此热烈,大众口碑直接炸裂,成了一剂意外的强心针。

或许也恰恰证明了无论何时,认真讲好一个故事都是行之有效的,是会被观众看到并认可的。

2024 iliulians.cn 冀ICP备20014711号-3